华语乐坛,刀郎肯定是个极端共同的存在。
整整20年前,横空出生的《2002年的第一场雪》硬控大江南北街头巷尾,是当之无愧的“霸街”,提起来,谁不能情不自禁地哼唱一句“2002年的第一场雪,比以往时分来得更晚一些……”2023年,沉寂多年的刀郎凭仗一曲《罗刹海市》,再次“横空”,13天播映120亿次。最近,刀郎再发力,成都、南京演唱会,可谓“开口脆”,现场气氛值拉满不说,成都演唱会更是创下在线观看人数超5300万的纪录。
不论你喜不喜欢他,你都不能无视他。
闻名乐评人丁太升点评刀郎音乐,称其旋律“土味十足”、歌词“媚世不胜”。更有多年前曾和刀郎组过乐队的歌手批判乐迷“势利”:(当年)我是歌手,他是键盘手。曾为《西游记》作曲的闻名作曲家许镜清点评:刀郎是我国作曲界的天才之一,他的旋律美归于他独有的美,他的词有很高的文学水平。
议论纷纷中,并不阻碍刀郎歌曲受众广泛,从50后到00后,简直包括各个年龄段和不同人群。比方,量子信息学家、中科院院士郭光灿说,最喜欢听刀郎的《孤单的牧羊人》。
解说刀郎的火,有“一千万个理由”,但不论哪种,都必须供认,刀郎音乐,接地气,沾“锅气”。另一方面,作为一个草根乐人,比较那些在“殿堂”居高临下的音乐精英集体,他的身世与故事,也为著作传达与被群众承受,增色不少。
从当年的白色鸭舌帽,到现在的黑框眼镜、大光头,青年刀郎,成了规范的中年“油腻大叔”,但不论哪个造型,都极具辨识度。20多年,一向未变的,是刀郎音乐紧跟年代,却又永久保持着“站在人民群众中”的姿势。他的著作与他出生、人世清醒的性情或许人设,形成了某种“二律背反”。
刀郎的音乐不仅仅是文娱,更有一种文明传承的尽力。自不用多说,《罗刹海市》创意来源于蒲松龄的《聊斋志异》,是经过流行音乐与古典文学的一次对话。不论你怎么从专业的音乐常识和技法视点打击刀郎,但无法否定,他成功地用浅显的音乐,将传统文明以现代的方法出现给了当下听众。
凭仗此曲,刀郎成功归来,更带动了《聊斋志异》的热销。
音乐,流行音乐,作为文艺著作,本质上是一种观念产品,而审美情味是有差异和所谓集体“区隔”的,从而触及价值判别。从这个视点来看,刀郎的音乐坚定地站在了“大多数”这边。
刀郎和他的音乐,之所以成为现象,不仅是个人才调的表现,更是社会文明需求和群众审美判别的反映。
20多年来,刀郎简直每一个“动作”,都能精准击中群众的心,不鸣则已,一举成名,不论是爆火的单曲仍是最近“杀疯了”的演唱会,最令谁忐忑不安,如鲠在喉?我想答案不只是某几个详细的人,更是一群人,便是那些不肯“放下身段”,不肯站在人民群众傍边,惧怕鞋底“沾土”的那些自诩“略胜一筹”的所谓专业音乐人士。
音乐,本便是一种群众文明产品,创造脱离了群众,就失去了根基。一些音乐人,一边不服不忿骂刀郎土,一边自己的著作又“打不过”。如果说阳春白雪就算了,但唱不出“高曲”,又瞧不上“俗曲”,这可还行?
刀郎的火,一再说明,不论哪个年代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,是条绕不开的“硬杠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