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/ IT时报记者 沈毅斌
修正/郝俊慧孙妍
3·15 举动周
每年3·15,《IT时报》都会重视互联网消费领域中,跟着新运用和新服务呈现的侵略顾客权力的事情和现象,本年,这些“假”要持续打下去,超低价机票圈套、同享充电宝“刺客”等。即日起,《IT时报》将推出“3·15举动周”专题报道。
同享充电宝,这一从前被誉为处理充电焦虑的立异服务,现在却屡次成为顾客维权的焦点。
315前夕,《IT时报》记者用了两周时刻,对上海市面上的五家同享充电宝品牌——怪兽、美团、电饱饱、街电、来电进行屡次测验,借还场所包含商场、旅行景区、机场等多地,测验内容包含:充电功率、计费规矩、偿还点位和售后客服。
成果显现,价格高已不是新鲜事,充电慢、计费单位时刻长、没电持续扣费、优惠券套路多等许多“槽点”背面,现已涉嫌对顾客合理消费权益的侵略。
“智能”和“同享”是这些同享充电宝公司在自己身上贴着的显着“标签”,但这些科技带来的“福利”,却好像并没有在定价体系、计费规矩、服务方法上有更多表现,乃至为顾客处理问题设置了更高的门槛,比方,找不到的人工客服。
当同享充电宝将“救急+刚需”做成一门生意,赚得盆满钵满的一起,请让顾客享用应有的服务。
测验一:充电功率低,老化的产品和不变的收费
一个同享充电宝多长时刻能为手机充溢电?
关于一项准时收费的服务来说,这是一个直接与顾客付出费用相关的问题。但是,“充电一小时,电量上升30%”“花了两个小时的钱,充电宝没电了,钱却持续在收”等同享充电宝的充电功率问题却一向被顾客质疑。
《IT时报》记者测验发现,假如为余电30%的手机充电半小时,五个不同品牌同享充电宝的电量增幅为12%~22%不等,而此前浙江省杭州市消保委的测验显现,非同享充电宝30分钟均匀能够给手机充电33%,60分钟均匀能够给手机充电66%。